decoration

滑坡体结构调查

decoration
服务描述
我国作为地质灾害多发国家,具有灾害类型多样、分布广泛、发生频繁、破坏性强等显著特征。其中,滑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尤为突出。要实现滑坡灾害的高效防控,关键在于准确掌握滑坡体结构特征及软弱夹层空间分布。
传统滑坡调查技术存在明显局限:电磁法和面波法分辨率不足,难以满足精细探测需求;探地雷达虽具较高分辨率,但探测深度有限。针对这一技术瓶颈,国勘数字地球公司的天然源频域成像法,成功突破了现有技术中"分辨率不足"与"探测深度受限"的双重制约,在实际工程勘察中展现出显著的技术优势和应用价值。
技术
天然源频域成像方法
装备
三分量地震采集节点
左侧装饰

案例展示

右侧装饰
四川省泸定县甘草村滑坡体结构调查
西藏某案例

案例简介

四川省泸定县甘草村滑坡体结构调查

针对金沙江流域甘草村典型风化岩浆岩质古滑坡,采用天然源频域成像技术,系统查明滑坡空间结构特征,包括:覆盖层厚度及基岩面形态,滑带空间展布特征,地下水富集规律,次级滑动面发育情况等。

测线部署
测线布置: 共计部署5条测线,三纵二横,测点间距10m,总长度为7.1km。
数据采集: 采用连续观测模式,单点观测时长30分钟,累计完成710个物理点的数据采集。
仪器设备: 投入25台三分量地震采集节点。
施工组织: 配置8名专业技术人员,外业施工历时12天。
测线部署平面图
现场踏勘图
技术路线
天然源频域成像剖面解译;
结合ZK-1、ZK-2、ZK-3钻孔验证;
建立三维地质结构模型;
编制基岩顶面构造图与覆盖层厚度图。
L2:天然源频域成像解译剖面
L2:地质解译剖面
三维地质结构模型
主要成果
滑坡结构特征:
主滑面:整体呈中间低、两侧高的簸箕状,最大高差可达700m,平均倾角约26°。
次级滑面:由于谷底河流对滑坡前缘的不断侵蚀,主滑坡的前缘位置发生次级滑动形成,整体呈上陡下缓的铲状,向下逐渐收敛于主滑面上,最大高差可
达300m,平均倾角约58°。
滑带软弱夹层横向贯通,形成统一滑面。
水文地质特征:
识别五处滑带富水区,总面积约4.33×105㎡。
富水性分布规律:下部>上部,两侧>中部。
地下水主要沿软弱夹层富集、渗流。
形成演化机制:
初始滑动受顺坡断层控制;
河流侵蚀诱发次级滑动;
目前处于阶段性稳定状态。
结论
天然源频域成像技术可有效识别滑带及富水区,结合三维建模技术能精确刻画复杂滑坡结构及滑动面特征。本报告基于5条测线勘探数据及钻孔验证成果,为区域滑坡防治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。基于本项目的认识,我们认为防治应该重点关注以下三个方面:重点监测滑带富水区动态变化、加强前缘河流侵蚀防护、建立地下水排泄疏导系统。
测线部署
测线布置: 共计部署4条测线,测点间距40m,总长度为7.24km。其中,测线W1、W2为顺滑坡走向,测线W3、W4为横切滑坡走向。
数据采集: 采用连续观测模式,单点观测时长30分钟,累计完成183个物理点的数据采集。
测线部署平面图
主要成果
滑坡结构特征:
后缘陡峭,滑床面起伏明显,目前处于蠕滑暂稳状态;
被基岩凸起分割为4个子滑坡体,厚度60-90m,呈中间厚、两侧薄特征。
物探响应特征:
基岩:中高值响应,暖色调;
滑坡体:低值响应,冷色调。
W1测线频域成像剖面
W1测线频域成像解释剖面
滑坡体频域成像三维模型
结论
天然源频域成像技术可有效的揭示滑坡体精细结构及滑动面特征,识别滑坡分块特征及稳定性状态,为区域地质灾害防治提供技术支撑。